10月23日晚六点半,2018第六届浙江大学艺术季之钢琴音乐节的第三场活动《钢琴音乐讲座:传承与融合——朱昊冰博士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》在紫金港校区西一105音乐教室准时开始。朱昊冰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,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,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,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,上海音乐学院高原高峰 “Leschetizky钢琴团队”外聘专家。她12岁在上海音乐厅首次登台演出,曾获Bradshaw&Buono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、Bösendorfer国际钢琴比赛杰出才能奖等奖项。她还多次举办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专题讲座,并在上海音乐学院“中国钢琴音乐经典百年回顾”学术研讨会、上海国际音乐高峰论坛发表主题发言。
朱昊冰博士从钢琴的起源开始,介绍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,讲述了中国作曲家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乐器相融合,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。从《牧童短笛》到《黄河大合唱》,再到《钢琴伴唱红灯记》,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特色,也带给听众们不一样的感受。随后,朱昊冰博士重点介绍了她的恩师,中国著名作曲家、钢琴家王建中先生对中国钢琴艺术的贡献。王建中先生的早期作品富有民族性,他的后期作品中这一特点得以延续,但又有了更多具有东方价值观的精神本质和文人情怀。他将音乐思想、创作技法和表现力进行融合,触及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度,展示了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与融合。朱昊冰博士现场演奏了王建中先生的代表作《浏阳河》、《蝶恋花》与尚未出版的遗作《读红偶感》。朱博士精彩的演奏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。跟随着朱博士的琴声,听众们领略了时而流畅,时而灵动的《浏阳河》,感受了凄美婉转,充满情感的《蝶恋花》。而最后欣赏的《读红偶感》作为王建中先生后期作品中的里程碑,将潇湘夜雨的凄美动人,主人公林黛玉的彷徨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,同时融入了中国审美中哀而不伤的特色,具有独特的婉约气质。王建中先生的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诗意,他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土壤,用现代音乐语言传递东方文化审美和哲理。
讲座结束后,全场掌声雷动。随后,朱博士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问题,他深入浅出的答复让同学们受益匪浅,并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
朱昊冰博士钢琴音乐讲座顺利举行
Editor:yhj Date:2018-10-24 Hits:3197
PREV : 我校运动健儿获全国大学生皮划艇锦标赛团体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