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说明,“浙大合唱团”这名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,广义是指从1942年到1952年期间,凡是由沈思岩先生担任指挥的浙大歌咏组织的统称,这也是大家现在所认可的;狭义的则是指从1946年11月到1949年5月,这约两年半时间,真正叫“浙大合唱团”这个名字的时段。因在贵州时期的有关歌咏队,前文已有所记述,本文将采用狭义的理解,但不绝对,尤其照片。现分三段,简述如下:
一、乘着歌声的翅膀
1945秋,龙泉分校先行复员回杭,音乐老师李树化先生曽组织部分爱好者练唱《我所爱的大中华》等曲。次年春,沈思岩先生全家先期复员回杭,在其指导下成立了浙大歌咏队。
校本部队长为张令詧、周西林,分部(罗苑)队长为邢育青。46年秋,贵州总部全部回杭。11月中,原遵义、湄潭以及杭州的歌咏队成员联合组建一团体,命名为“浙大合唱团”,仍由沈思岩任指挥,并请李树化先生(李曾留学法国,此时已转教法语)、杨增慧先生为导师,团长为杨正衡。不久后,改选周西林为团长。一时间爱好者纷纷参加,几近百人。团内分女高、女低、男高、男低四声部,各声部设声部长。
练唱地点开始阶段在阳明馆三楼的阶梯教室内,以后改在报国厅旁的音乐教室。1950年后改在新建的专用音乐教室里。
练唱每周一次,约2小时,一般均安排在周四晚6:00到8:00,因只有晚上才有共同时间。
练唱很正规,沈先生对练唱很严格、认真,无论寒冬酷暑,他总提前来到。即使雨天,他披着一件旧雨衣,骑着那辆旧女式自行车,从罗苑(今平湖秋月一带)风雨无阻地来指挥练唱。一般,开始要领着大家练练声,精辟地指点团员,如何发声,如何呼吸。记得有时似也有分部练习。在合练时,沈先生会掺杂进一些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以及如何处理全曲。沈先生有比较严重的胃病,在指导练唱时,有时胃病发作,但他仍捂着腰部,用微笑来掩饰他的痛苦,用指挥棒拍打着教桌,一拍子一拍子的“乓乓乓”,伴着我们练唱。因我们大多练的合唱曲,当基本掌握了一个曲子时,听着那美妙的和声,感觉特别舒服,这是一般齐唱所不具备的。许多人有此感受,所以十分珍惜那两小时,当作一种享受。
所练歌曲开始一般大多为比较典雅的中外歌曲。但1946年末发生了北平美军强暴北大女生事件,全国学生群情激愤。1947年初,浙大学生举行反美抗暴游行。之后,民主运动日益高涨,一些团友认为:应以音乐为武器,投入民主学生运动。在47年4月初庆祝校庆音乐会之后,团内出现了合唱团前途的讨论。朱兆祥、田万钟及一些进步同学主张,应结合形势,唱出时代的声音,也唱民歌,唱群众性歌曲,沈先生支持这一意见。但也有不少同学认为,可以配合形势唱一些民主革命歌曲,但艺术是永恒的,不必把艺术歌曲全丢了。讨论结果认为:合唱团有其传统,如混声合唱、用五线谱、钢琴伴奏、有一定技术水平等,应该保留,但可同时兼顾,首先在选曲上增加群众性、民族性,也可唱点适合的流行歌曲。作为第一步,大家一致同意,在即将到来的“五四”晚会上,演出部分《黄河大合唱》曲目,于是,准备并演出了以下3个节目:秦万春(秦汉)的《黄河颂》,由周西林横笛伴奏;唐达聪的朗诵和全团的《怒吼吧,黄河》还有沈文信等8人的《滚你妈拉格原子弹》。
为适应开展各方面工作的需要,同时也满足团员中的不同兴趣和爱好,在1947年暑假前后,团内成立了声乐组(由沈先生指导),钢琴组(由杨先生指导,解放后独立为钢琴班),音乐欣赏组(由毛昭晰负责,周启祥、吕维雪等多人亦先后参加)和中国音乐小组(由沈文信、岑玉秋负责,田万钟、邢育青、朱兆祥等多人参加)。
声乐组成员大多是参加个别练声的团员,其任务主要是:1、合唱中在各声部起骨干作用;2、准备音乐会上的独唱和重唱节目,每个声部大致有2~3人参加。
钢琴组则由练琴的人组成。在这段时间内,大约有二三十人,其任务为:1、提高练习者的技术水平;2、担任合唱团演出的伴奏;3、在音乐会上演出独奏、联弹等。附中的音乐老师袁箴华先生有时协助伴奏,或请他独奏,常演奏贺绿汀的《牧童短笛》。
音乐欣赏组的任务是面向全校举办音乐欣赏晚会,一般在每周六晚,地点先是在工学院的一大房间内 ,1950年以后则在新建的音乐教室内。曲目由他们选择(有时在杨先生指导下),编写简要说明。每放一曲之前,先做简要介绍,颇受欢迎。
中国音乐小组则以研究民歌为主,推动新音乐运动,曾配合学运,出版油印歌集。他们也促成了“乌鸦”和“喜鹊”的产生,因这两队的指挥,前期都是中音组成员。
在这段时间内组织过好几次音乐会和重要活动:
1、1947年4月举行浙大合唱团庆祝校庆五十周年音乐会(图1)
2、1947年10月,浙大合唱团和“乌鸦”、“喜鹊”联合举办洗星海逝世二周年纪念晚会,专门演唱冼星海作品。
3、1948年1月,浙大合唱团庆祝元旦音乐演奏会,竺校长出席(图参见“竺可桢校长重视音乐教育”一文)
4、1949年4月,浙大合唱团春季音乐会。
5、1949 年5 月4 日,杭州解放次日,在浙大广场上举行杭州市学生庆祝解放纪念五四晚会。浙大合唱团负责搭台,并在大会开始前教唱新歌《解放区的天》、《你是灯塔》等。
6、1950年4月,浙大文工团歌咏队举办庆祝校庆音乐会。(图2、3)
7、1951年4月,浙大歌咏队及浙大钢琴班庆祝五十四周年校庆音乐会(图4、5)
8、1950年7月,系级歌咏比赛后浙大歌咏队员介绍苏联歌曲。(图6)
解放后,根据需要,校内各社团解散,另行组建浙大文工队,由浙大合唱团团长吴嘉祥任队长,部分合唱团员也参加,主要任务是运用文艺形式到校外做宣传工作,如到中学、到街头宣传,打击银元贩子等。至此,作为狭义的浙大合唱团宣告结束。暑假后,全校建立浙大文工团,下分歌咏、舞蹈等队,歌咏队仍由沈先生指挥,其实就是延续,当然,选曲内容有改变,英文歌不唱了。
回顾这段时光,浙大合唱团的整体水平日益提高,大多数团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歌唱水平。就我个人而言,虽参加时间不长(我48年秋复学后才参加的),但因加入了个别练声,受到沈先生的直接指点,练习时虽有时觉得单调,但知道这是为了打基础,特别当学会腹部呼吸、找到共鸣的感觉时,更觉欣喜。和大家一样,培养了对音乐(尤其歌唱)的终生爱好,接受了美育的熏陶。想到这些,不能不对我们敬爱的竺校长和沈先生充满感激之情。
二、向太阳,向自由
随着形势的发展,青年学生要求进步的心情日益增长,浙大合唱团不能不受影响。在中音小组的推动下,合唱团开始逐步转变,现综述如下:
1、合唱团的初步转变:如前所述,绖过大讨论后,一致同意参加当年的“五四”晚会,演出《黄河大合唱》部分曲目。之后“五二〇”运动爆发,团员中多人参加了该运动,进一步提高了认识。
2、配合“乌鸦”和“喜鹊”的成立:中音小组成员大多同时参加“乌鸦”和“喜鹊”,其中,朱兆祥曾是“乌鸦”初创时的指挥;田万钟、沈文信先后担任过“喜鹊”的指挥。
3、举办“星海晚会”:在1947年10月31日举行。全体团员演出了《黄河大合唱》片段及《满洲囚徒进行曲》,部分团员演唱了《生产大合唱》,声乐小组演唱《太行山上》。晚会最后,三团体成员共同演唱了《我们反暴行》及《你这个坏东西》。
4、参与推荐学生自治会候选人:48年秋,举行第三届換届选举,为保证进步势力在自治会中占优势,合唱团首次参加社团联合会共同推荐候选人,大获全胜。
5、举办指挥培训班:48年、49年之交,各系均成立歌咏队,需要指挥,沈先生举办培训班,培训出一批小指挥。
6、组织地下读书会:48年末,由副团长李新民(地下党员)负责,组织祕密读书会,吸收吴嘉祥等8人参加(图7),研读毛泽东著作和共产党方针政策,如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、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》以及论城市政策、工商政策等。(图8)一般,隔1~2周讨论一次,交流学习心得,也研究如何推动工作。
7、组织笔谈小组:为联系团友,提高认识,迎接解放,公开成立4个笔谈小组,自愿参加,分别取名为星海、聶耳、黄自、绿汀四组,读书会成员分别担任各组组长,我在绿汀组,除交流思想、认识,也开展联谊、郊游等活动,每组10人左右。
8、参加应变护校工作:按当时规定,大多数社团成员均回系级参加应变护校工作,可能个别例外。据沈录荪回忆,他曾受李新民布置,在求是桥畔值夜班,那里有一梧桐树,上挂一段钢轨,旁有一榔头。他的任务是如一旦有坏人进校,得到通知,立即敲响钢轨。
朱兆祥先生早就是地下党员,李新民后来也地下入党,历史事实证明了,浙大合唱团的转变和进步,除了大形势的因素,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影响。至于我个人,进步不快,一些根本问题还是解放后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逐步解决的。但至少在读书会那段经历有助于提高认识,明确方向。
三、友谊地久天长
合唱团员来自各系级,大多本不认识,但通过共同练唱和大小演出,开始熟悉,彼此叫得出名字,甚至课余有些来往,以歌会友,成了朋友。即使叫不出,也混个面熟。有的团友通过一些小型活动,如共同个别练声、练琴、准备小节目、准备音乐欣赏等,有共同爱好、共同工作,就会更熟一些。至于中音组成员、读书会成员,甚至笔谈小组成员之间,通过共同学习,交流思想,相互启发,共同进步,更会增进彼此间的革命情谊。
此外,团内还经常组织些联谊活动,每学期都有二三次,西湖各景点往往都会留下团员们的足迹。(图 9、10)合唱团在男生宿舍区旁还有个小工作室,里面有个小书橱,放一些音乐书刊和歌谱,不少人业余喜欢去坐坐,有点合唱团之家的味道吧。在里面,或看看书,或读读谱,轻声哼哼,或闲聊,也是一种很大的乐趣。
总之,通过各种活动及不同场合的接触,许多团友由陌生而熟悉,成了要好的朋友,有的甚至以歌为媒,喜结良缘。就我所知,就这一时段,大概就有朱兆祥邓爽、吕维雪李息云等8对。
至于沈先生和杨先生,由于他们认真教学、诲人不倦,且和蔼可亲,平易近人,和团员们的关系都很好。有时候不限于业务,还交流看法和思想,就有点亦师亦友的味道了。即使后来离开浙大,去了北京,不少当年的团员和他们仍有来往,我们外地的,出差到北京,也常抽空去看望他们。
在合唱团里,许多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歌唱水平,结交了不少朋友,甚至接受了革命的启蒙,提高了觉悟。我在想,一个学生如果能在大学里参加一个艺术社团,学会一种技能,培养一种爱好,终生受益,并结识一些朋友,不仅当时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,还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,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!
浙大合唱团,这难忘而亲切的名称,将永远铭记在所有老团员的心中!
个人简介:雷道炎,男,四川长寿人,1928年1月生于四川自贡市。1946年考入浙大化工系学习。1951年毕业留校,历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,先后兼任工艺党支部、塑料党支部书记、高分子化工教研室主任等社会及行政工作。1982年初调校图书馆仼副馆长、馆长,1986年晋升研究馆员。1993年初退休。校内回聘6年。70岁之后义务为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敲边鼓。从2001年起,先后内部出版了《浙江大学音乐生活六十年》、《解放前后浙江大学艺术社团活动回忆录》等各类书籍20余种,包括自选集《平凡真实的一生》上下集,上集副书名为(一一回忆录,心路历程一一),下集副书名为(一一小草集一一)(2011年),自选集《求是文存》上下集,收集各类杂文180余篇(2018年),均供内部交流。2012年还录制碟片3张,包括《耄耋老人在歌唱》(上下2张),收录一生喜爱歌曲30首和巜学运之声》,收录解放前夕流行歌曲18首,复制250份,供内部交流。
(2022、12、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