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百年校庆后,杭州团友歌兴未尽,商定每月聚会一次,以唱歌为主,同时交流信息,每年暑假寒假,因天气过热过冷,暂停三个月。从97年开始,到世纪末约4年。
两年多,地点多在杭州师范学院老年大学教室内,时间为每月第一周周日下午。唱的歌主要是以前唱过的合唱曲,如:《我所爰的大中华》、《Come WhereTheLiliesbloom》等,也有些近年来适合齐唱或独唱的歌曲。有时,毛昭晰有空来时,也请他搞点音乐欣赏,放两三首曲子,花二三十分钟,边介绍边欣赏,颇受大家欢迎。如有外地团友来杭,杭州团友也欢迎他们参加音乐沙龙的活动,比如:南京的周启祥来杭,就参加了我们初期的活动。(图1)其实,不止周启祥,陸续有上海的杨孔娴、沈录荪、北京的伍宏业来杭,有的在老年大学教室内,有的在曲院风荷长廊里,我都有照片,但现在却一下找不到了。
还有为了编辑《浙大合唱团通讯》第5或第6期,杭州团友成立了一个编辑组,在万迪秀、李若兰团友家开过会,商讨有关事宜。记得有次老万外买了40个“咬不得”(汤包)招待大家,不知道是否这一次?(图2)
在这段时期,出席人数相对较多,大多在15人到20人之间。比如在1999年5月25日,地点我已记不清了,出席活动的就有17人。从地点看,这次应在西湖某景点。(图3、4)
进人2000年前后,地点改为省老年活动中心,这里条件较好,可以放VCD、CD或录音磁带,加上大家年事日高,唱大合唱已有些精力不济,故增加些短歌,同时适当多搞点欣赏和交流,如播放中国男声爱乐合唱团演唱的VCD等,使其更具有音乐沙龙的性质。沙龙的活动在98年二三月间,因偶然机会被传媒知悉,经过采访录制,在同年2月22日的《钱江晚报》上发表了题为“流淌半世纪的歌声”的报导,(图5)并在3月18日晚6:30,在杭州电视台的“人在旅途”专栏中,播放了题为“回忆昨天、充实今天”的约6分半钟的录相,引起了社会的关注。
由于参加活动的团友大多是40年代初到50年代初毕业的,40年代初毕业的当时已80岁左右,精力不济,另外有些团友兴趣更多在书法、语言等方面,所以有些团友早已少来了。其他人也都七八十岁了,本人或老伴难免健康欠佳,故在2001年元宵后举行的第一次聚会上,经商定,全年减为活动5次,即2、4、6、9、11这五个月的第二个周日下午。(以上有点文字记录,以下无,年老忆衰,难免简略)。
2000年1月22日,为欢迎沈凯蒙(沈先生女儿)夫妇来杭,部分在杭团友在老年干部活动中心召开欢迎会,聊天后合影留念。并一同前往教工路(或学院路)上的一餐厅吃自助餐,当时20元一位,老人(年过六旬)减半,我们这批人全过六旬,经济实惠,尽兴而归。(图6)
2001年5月13日,又举行了一次沙龙活动,地点大概是下茅家埠,在露天喝茶聊天,偶尔也唱唱。(图7)在那段时间,我记得有时要复印几张歌片带去,因怕词记不住。2005年,我编了《浙大歌选-一中外名曲260首》后,送给大家,人手一册,就不需要歌片了。
至于何时结束?我无明确印象了,依稀记得,因为通知是最后一次,倒来了10人左右。具体哪年?说不准。但我查了我2005年写的“难忘浙大合唱团”一文,上面写着“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了,虽因岁月不饶人,次数减少了些,但每年仍有数次聚会。”在2013年写的“悼念老万大哥”上“一一一逐渐减少为每年2次,坚持了10年左右,很不容易。”2016年写的“蔡文宁突然走了”上的表述是“最后减到每年2次,坚持了近10年。”可见大概是2006或2007年了。
正式的沙龙活动结束了,其实,有些团友个別还是有些联系,当然这是另一回事。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”。一个音乐沙龙能坚持10年,将一些本不太熟悉的人聚在一起,就因为大家都是合唱团员,这证明了合唱团的凝聚力。它给我们带来友谊,带来欢乐,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,也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!这是值得庆幸的。
个人简介:雷道炎,男,四川长寿人,1928年1月生于四川自贡市。1946年考入浙大化工系学习。1951年毕业留校,历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,先后兼任工艺党支部、塑料党支部书记、高分子化工教研室主任等社会及行政工作。1982年初调校图书馆仼副馆长、馆长,1986年晋升研究馆员。1993年初退休。校内回聘6年。70岁之后义务为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敲边鼓。从2001年起,先后内部出版了《浙江大学音乐生活六十年》、《解放前后浙江大学艺术社团活动回忆录》等各类书籍20余种,包括自选集《平凡真实的一生》上下集,上集副书名为(一一回忆录,心路历程一一),下集副书名为(一一小草集一一)(2011年),自选集《求是文存》上下集,收集各类杂文180余篇(2018年),均供内部交流。2012年还录制碟片3张,包括《耄耋老人在歌唱》(上下2张),收录一生喜爱歌曲30首和巜学运之声》,收录解放前夕流行歌曲18首,复制250份,供内部交流。
(2022、12、8)